园区企业研发的新冠口服药即将上市
不久前,由园区企业开拓药业自主研发的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开启了三项临床试验,央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多家媒体相继关注报道。
新药试验进度如何了?何时能够获批?《苏州新闻》对开拓药业持续关注报道。
开拓药业
开拓药业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由“国家级创业人才”童友之博士于2009年在园区创立,是拥有从自主研发、临床运营、GMP认证到商业化生产能力的创新药企业。
开拓药业一直秉承“研发真正意义上中国本土创新药”的想法与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希望聚焦临床价值带来创新疗法,降低广大患者的用药成本。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雄激素受体(AR)和肿瘤相关疾病为核心,研发多通道产品组合,产品覆盖全球高发病率癌症及其它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包括新冠、前列腺癌、乳腺癌、肝癌、脱发和痤疮等。去年5月,开拓药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上市。
2008年,童友之归国创业
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融资路演中获得第一名
2009年,他在园区创立开拓药业
他为什么会选择回国创业
又为什么选择了园区?
说起归国创业,开拓药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童友之说:“当时中国几乎很少有真正的创新药,用的还是第一代的药,而美国已经进入第二代、第三代了。我觉得有义务、也有责任回来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
创业之初
从零起步
他回忆,创业之初,他面对的是中国创新药从零起步的大环境,当时资本市场对国内新药研发几乎不感兴趣,只能自己“烧钱”的童友之和开拓药业只有普克鲁胺这棵“独苗”。
“当时根本就买不起新仪器,还是在美国二手网站上以新仪器4%到5%的价格买的。”他说,用开拓这个名字,也是希望在这个非常薄弱的基础环境中杀出一条真正的未来之路。
2011年
收获“第一桶金”
2011年,开拓药业拿到元禾控股早期股权投资平台一笔250万元的投资。童友之认为这是市场对自己的第一次认可,也是企业从外界拿到的第一桶金,“投资经理对我说,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所以,这不光是一笔钱,还是对我们团队的信任,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使投资”。
2015年
迎来快速成长期
接下来几年,中国创新药研发环境逐步改善。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发雄激素受体(AR)相关疾病药物的企业,开拓药业也迎来了快速成长期。真正的改变发生在2015年之后。
2015年
童友之入选“姑苏领军人才”,获得200万元支持,普克鲁胺在中美两国相继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2018年
他获得“姑苏领军人才”滚动支持,同年,美国辉瑞与开拓药业签约,首次将抗体新药(ALK-1)开发权授予中国本土企业。
2019年
开拓药业获评“苏州市重大创新团队”。
2020年
5月,开拓药业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8月,开拓药业苏州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启动。
据悉,普克鲁胺临床试验的结果非常不错,可以把轻症变成重症的保护率可以达到92%左右,对于重症的,能够把死亡风险降低78%,希望在明年上半年甚至更早能够获得批准。“这在全球都应该属于第一竞争梯队中的”,童友之介绍。
目前,开拓药业有7款药在临床阶段,还有3、4款在临床前的研发阶段,因为考虑到普克鲁胺在新冠疫情中的需求,公司进行了扩产,预计将来年产量能达到2亿片左右。过去,他更多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如何做好药物研发;如今,他作为企业家,在关心产品研发的同时,还要从商业的角度考虑如何让企业盈利、壮大。
园区是一个创业人的“福地”,在这里可以成就个人的梦,也可以成就团队的梦。
“过去的发展,有自身的努力,有政府的扶持,还有元禾控股持续的服务帮扶。”回忆过去的点滴,童友之觉得历历在目。立足当下,如何与致力于打造“中国药谷”的苏州同频共振,在中国生物医药追赶、并跑乃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把公司发展壮大,是童友之和开拓药业新时期的主题。
“在医药领域,一款新药带领一家企业实现超越的例子并不少见。但这背后的基础研发、完整的产业链等生态环境搭建却无法一蹴而就。”童友之说,这需要学界、企业、整个产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形成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无缝衔接的体系。
除了生物医药产业,央视《新闻联播》点赞苏州聚焦通过智能化改造、南北协同发展等举措,进一步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中也出现了我们园区的镜头!
↑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园
作为苏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园区早在半年前就明确了要在技术应用示范、政策试验、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综合性、多样化的先行先试。
根据《苏州国家人工智能试验区核心区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开放应用的操作办法》,围绕语言计算、智能驾驶、生物计算等10个核心产业集群,园区建立了重点企业清单,梳理形成人工智能企业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近70项;聚焦医疗、教育、交通、科技、政务、金融等多个领域,发布了两批共计22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为优秀的园区点赞!期待园区再攀新高!
记者:董捷
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 苏州新闻 苏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