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山寺院(阳山)】阳山之东白龙寺

 

阳山之东白龙寺(一)

 

郁永龙

 

白龙寺,位于苏州市高新区鸿禧路阳山环路青年公园内。

一、寺院历史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苏州大阳山东面白鹤峰下有一座古老的寺院白龙寺,建于东晋隆安年间,到现在已有1600年历史,寺院不大,但香火很旺。

据白龙寺住持道开法师介绍,寺院建于晋代。庙的兴建起源于民间的一则传说。东晋隆安年中(397-401),阳山下有一缪家女,日暮时砍山柴回归。途中遇一白衣衫白髯须的老人,给缪家姑娘吃了一包点心,谁知就此腹内有孕。左右邻舍议论纷纷,父母十分恼怒,终把缪姑娘赶出家门。从此缪姑娘露宿阳山山崖觅食野果,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十八日在春雷滚响的滂沱大雨中产下了一条小白龙,当缪女见白龙举爪向她拜恭时惊得昏死而逝。那小白龙入小池沐浴后即巡天而去,在天宫任潇湘官职。白龙尽孝,每岁必来探母。又为当地百姓赐福,卸下“龙精龙屑”,即为当今取之不尽的高岭土白泥矿。

由此乡民建白龙庙以纪念白龙之母,原名灵济庙又称为“显济庙”。本来此庙在东晋时建于阳山之巅,到了宋太平兴国年间移建到现在的阳东村。明宣德五年(1430)苏州知府况钟、弘治三年(1490)知府孟俊、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府徐节数次重修,清代后也屡次兴修。解放后因政治的原因寺院逐渐荒废,直到改革开放,这里才气象一新,环境也变得十分优美。

2008年,登记为佛教固定处所。

二、建筑规模

从苏州高新区阳山环山公路进入青年公园,公园门口树有四柱三门牌坊,牌坊正面“白龙寺”三字,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长老题写;牌坊背面“白龙遗韵”四字由苏州市书协常务理事,高新区文联副主席、高新区书协主席,中国南社书画院副院长钦瑞兴题写。穿过牌坊,一条柏油马路直达寺门口。

2009年11月1日,白龙寺重建落成,坐北朝南,占地8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建有天王殿、白龙殿、龙娘殿、静心苑、僧寮等殿堂附房。

天王殿前有一对石狮子和一对石础。殿面阔三间,60平方米,殿门上方悬挂“白龙寺”匾,由明学长老题。进入殿中,正中佛龛供奉弥勒菩萨正身像,它的背面佛龛供奉韦驮尊天菩萨。

出天王殿为放生池,过香花桥便来到了白龙殿。殿面阔五间,220平方米。殿门上方悬挂“白龙殿”匾。殿正中供奉白龙公子像。出龙王殿为龙娘殿,面阔三间,80平方米,殿门上方悬挂“龙娘殿”匾,殿内正中供奉白龙之母像。白龙殿西边为地藏殿,60平方米,供奉地藏王菩萨。

在龙娘殿北为“静心苑”,由钦瑞兴题。静心苑内建有念佛堂、僧寮等建筑。

苏州高新区钦瑞兴专门撰写了《白龙寺重修记》:“阳山为吴之镇,自古风物清嘉,寺庙林立。山之东白鹤峰下有白龙寺,始建于东晋隆安年间,迄今一千六百余年,初为乡民祀龙母而建,名曰白龙庙。史载,宋太平兴国间,庙在山南曹巷。熙宁九年,迁于现址。庙建之后,乡民遇旱则祷雨,祷之则应验。宋绍兴间,庙赐号灵济,乾道间赐号显灵夫人。元明之际,朝廷有司每春秋必祭,祀典极盛。自宋至清,庙屡加重修并作记,出资者有明苏州知府况钟,作记者有明尚书吴宽,皆一代人杰也。迨及近代,白龙寺渐加式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庙堂移作学校,至六十年代文革浩劫,历代碑刻均被凿毁,一代古寺,烟消云散。物换星移,否极泰来,二零零八年,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顺乎民心,决计重建白龙寺,恢复旧观。鸠材聚工,费时数月,于原址重起灵济玉宇,四方乡民莫不称颂。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一日古寺举办落成典礼前夕,持续四十日未雨之天竟大降甘霖。典礼当日,云彩发祥,日照粲然,十方信众欣喜万状,皆曰白龙显灵矣。是庙欣逢盛世,得以重焕灵光。自兹以往,风调雨顺,地利人和,惟祈上苍佑吾桑梓永福也。”

(待续)

(作者/摄影:郁永龙,写于2018年12月10日)

本文由 苏州生活网 作者:苏州生活网 发表,其版权均为 苏州生活网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苏州生活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发表评论